在学校的各种会议上,领导经常号召或训导我们:要向管理要质量,向服务要质量,向态度要质量,向科研要质量,向备课要质量,向课堂要质量,向课改要质量,向德育要质量,向习惯要质量,向细节要质量,向常规要质量,向45分钟要质量,向责任心要质量,甚至,向课间操要质量……
可是,就是没听到过领导说向心情要质量。
是向心情要不到质量?还是心情对于质量的影响无关宏旨?
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。因为,心情对于质量的影响,可以说人人都有体会。主妇心情不好,做菜就有失水准,色香味难以兼顾;学生心情不好,作业就敷衍了事,甚至牛头不对马嘴;工人心情不好,废品率就会提高,完不成生产任务;店员心情不好,不仅做不好生意,弄不好还会被老板炒了鱿鱼。
教师的工作更是如此。
老师心情愉快,工作起来干劲十足,热情四溢,物我两忘,甚至在路途中和餐桌上,教学灵感也会不期而至;讲起课来更是激情四射,教学过程驾驭自如,全班学生如沐春风,师生互动配合默契,双边活动富有成效,目标达成轻松愉快,教学质量水到渠成。
相反,要是老师心情不好,轻则,上课无精打采,讲课缺乏应有的激情,课堂气氛沉闷,学生倍感压抑,感觉兴味索然,学习兴趣下降;重则,心不在焉思路混乱不知所云,学生一头雾水莫名其妙,甚至越听越糊涂,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。
相信每一个稍有责任心的老师都有类似的体会。
总之,向心情要质量,是肯定不会无功而返的。甚至,向这个要质量,向那个要质量,有的,还不如向心情要质量。
这是显而易见的事。但遗憾并且有些奇怪的是,目前,除了教师之外,似乎并没有什么人意识到这一点。否则,就不会在开头那一大堆的“向××要质量”的口号中,唯独没有“向心情要质量”这一句;现实生活中,伤害教师感情或破坏教师心情的事,就不会出了一桩又一桩。
这是为什么呢?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特别是教育管理者深思吗?
毕竟,向心情要质量,只有教师自身的感悟和努力,那是不够的。
但愿,教师的心情能早日进入更多的人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者的视野。
评论